許多拉美民眾掙紮在貧困線的邊緣,所以非常歡迎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
跨性別男性除了可以懷孕,他們也可以在性別轉換之前、或轉換過程中冷凍卵子,以備日後之用。因為就目前的定義,懷孕並生下孩子的人就是「母親」。
聽完這些,特里斯坦毫不猶豫,堅定地說:「好。柯迪和比亞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忽視跟虐待,他們受過創傷,有可能很難照顧。他想盡其所能地保護這兩個孩子,但是他該怎麼跟他的伴侶特里斯坦說呢?特里斯坦又是否會同意讓柯迪和比亞跟他們一起住?畢夫跟他只交往了一年,兩人到最近才開始同居。他們都才二十幾歲,他們的生活圍繞著海灘、酒吧、週末的拉斯維加斯之旅,和各種好玩的事。畢夫自己也是社會工作者,他一直很擔心外甥和外甥女的安危。
他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女孩——誕生於同年六月。兩人把孩子們帶回洛杉磯的家中,他們很快地發現孩子的狀況非常不好。所以對他們來說,中國並非危險的夥伴,而是務實的、能帶錢過來搞項目的夥伴。
中國官方機構近年來還積極邀請拉美學者、商人、政客前往中國參觀訪學,努力增加拉美社會各界對中國的好感度,從而進一步拓展影響力。「這其實不是對華貿易的問題,而是整個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問題。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與拉美發展關係不針對第3方,中拉貿易有利於拉美經濟,一個富裕的拉美其實是有利於美國的。民眾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不論是巴西的大型貨櫃港口,還是阿根廷的核電站、鐵路工程項目,抑或是智利的電網營運商,都有中資企業或者中國貸款的高度參與。不過,在多個國家,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了最主要貿易夥伴,其中包括巴西、智利等地區大國,也包括烏拉圭、秘魯、巴拿馬等擁有重要資源或重要地理位置的國家。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駐智利辦公室主任施密特(Stefanie Schmitt)指出,本世紀的頭20年裡,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貿易規模暴增了26倍,且預計將在2030年前再次翻倍。」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預測,到了2035年,對華貿易將佔到拉美地區總體外貿規模的1/4。中國的拉美問題專家江時學對這種擔憂不以為然。但是中國向智利的出口對於北京而言卻無足輕重,因此智利的出口商就不得不面對這種嚴重的貿易失衡。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施密特結合其生活在拉美的經驗指出,和西方相比,中國人在拉美總是非常講求實用主義,他們總是能帶來實在的東西和項目,「對於這些資金緊張的國家而言,中國當然就會擁有十分正面的形象。民眾對中國也知之甚少,更不用談新疆問題、人權問題、網路管制問題等等。他對德國之聲表示:「有貿易就會有利益分歧。」 此消彼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除了中國與拉美之間不斷增長的貿易規模,北京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大量投資拉美地區,參與各類基建項目。
另一個同樣資源豐富的鄰國巴西,其每年對華貿易順差更是高達約400億美元。因此,總統與經濟部長在北京提議「改變迄今只有中國受益的貿易關係」,中方應當更多地購買阿根廷產品。
「比如智利,其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就是銅礦石,這也體現在對華貿易上。在巴西等國,華為也早已成為了最主要的通訊設備供應商。
這些「順差國」的對華經濟依賴性體現在另外一個層面。其他拉美國家也面臨相似的情況,中國向拉美的出口貿易卻只佔其總出口額的6.8%,兩邊實力完全不對稱。北京在生活有大量歐洲後裔的拉美地區積極耕耘,引起了不少歐美學者與政界人士的警惕。問題是,如要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拉美產品需要強化自身的競爭力。許多拉美民眾掙紮在貧困線的邊緣,所以非常歡迎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 中國的拉美問題研究專家江時學也持類似的觀點。
比如阿根廷的鄰國智利,其每年對華出口額比進口額高出約100億美元。」江時學還透露,根據他與拉美國家學者的交流與觀察,拉美並不願意在西方與中國之間選邊站。
就在去年,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以及經濟部長馬薩(Sergio Massa)在與中國的雙邊會談中抱怨「貿易嚴重失衡」。就在不久前,西班牙前外長、世界銀行顧問帕拉西奧(Ana Palacio)在德國《商報》撰文警告說,許多拉美國家並沒有參加西方國家針對發動侵略戰爭的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體現出了西方對拉美影響力的式微。
並非所有拉美國家都有著嚴重的對華貿易逆差。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施密特指出,此類自然資源或者農產品豐富的國家,往往會高度依賴面向中國市場的出口貿易。
學術界當然在討論這些,但是政界並沒有怎麼關注。中國也進口拉美的其他產品」江時學還透露,根據他與拉美國家學者的交流與觀察,拉美並不願意在西方與中國之間選邊站。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與拉美發展關係不針對第3方,中拉貿易有利於拉美經濟,一個富裕的拉美其實是有利於美國的。
民眾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根據統計,阿根廷對華貿易逆差2022年高達41億美元,從2013年到2021年的逆差總額達到了570億美元,相當於該國的外債總和。
但是中國向智利的出口對於北京而言卻無足輕重,因此智利的出口商就不得不面對這種嚴重的貿易失衡。另一個同樣資源豐富的鄰國巴西,其每年對華貿易順差更是高達約400億美元。
問題是,如要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拉美產品需要強化自身的競爭力。所以對他們來說,中國並非危險的夥伴,而是務實的、能帶錢過來搞項目的夥伴。
不過,在多個國家,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了最主要貿易夥伴,其中包括巴西、智利等地區大國,也包括烏拉圭、秘魯、巴拿馬等擁有重要資源或重要地理位置的國家。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施密特指出,此類自然資源或者農產品豐富的國家,往往會高度依賴面向中國市場的出口貿易。許多拉美民眾掙紮在貧困線的邊緣,所以非常歡迎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比如在這裡有許多人開中國製造的汽車,還有人則用中國的手機。
」 此消彼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除了中國與拉美之間不斷增長的貿易規模,北京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大量投資拉美地區,參與各類基建項目。就在去年,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以及經濟部長馬薩(Sergio Massa)在與中國的雙邊會談中抱怨「貿易嚴重失衡」。
中國也進口拉美的其他產品。因此,總統與經濟部長在北京提議「改變迄今只有中國受益的貿易關係」,中方應當更多地購買阿根廷產品。
北京在生活有大量歐洲後裔的拉美地區積極耕耘,引起了不少歐美學者與政界人士的警惕。就在不久前,西班牙前外長、世界銀行顧問帕拉西奧(Ana Palacio)在德國《商報》撰文警告說,許多拉美國家並沒有參加西方國家針對發動侵略戰爭的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體現出了西方對拉美影響力的式微。